定居营造——埗头建造
埗头变奏三部曲:围墩人用水的神助攻
水埗头,几百年来伴随着围墩人繁衍生息,同围墩人的生活息息相关。俗话说:“哪里的螺,吃哪里的泥”。山里人饮的山水,平原之人喝的是地下水,围墩人用的涌水。自古以来,河涌之水,就是围墩人赖以生存的水源。换然之,水埗头就是围墩人饮用水的唯一“中转站”。
要饮用上干净的涌水,围墩人的祖先,用他们的聪明才智,建造了水埗头!围墩的水埗头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即泥级埗头。那时,围墩村落还未成气候,只是零散集居地,村人为挑饮用水方便,在涌边选择有斜坡的地段,用锄头等耕种工具,顺地势削坡成级,筑起围墩人最原始的、简陋的水埗头。它的寿命不长、牢固性极差,一经雨天或水涨浸泡,加上挑水人的踩踏,很快它就崩溃、塌烂。
第二阶段为木制级水埗头。经过第一阶段的尝试实践,围墩水埗头必须改革,随着村墩按姓氏自然结合,并有序地扩充,人口增加,围墩人改用木级水埗头。相传当时围墩有一姓李木匠,他在自己居住墩前涌边,用杉木板块,修建了围墩第一个木制级水埗头。随之,各墩效法建造,彻底取代了泥级水埗头,大大地改善了围墩人提挑饮用水的方便,行走安全有保障。此种水埗头在围墩持续了较长时间,但终归是经受不了风吹、雨打。日晒的煎熬,加之人的行踏,三两年时间就会木板断裂,木桩腐烂,需要维修,永久性弱,所以说,木级制水埗头亦不是村人理想中的埗头。
第三阶段乃是现时的石级水埗头。随时间的推移,围墩的村落已成规模,到清朝初,陈、李、张、黄……水乡人都以姓氏扩村,人流量密度骤增。嘉庆年间,石板桥横空出世,于是,石水埗头便在围墩各村落建造落成,从而取代了木制水埗头。
造石水埗头不能僭越的讲究:按族规为准则建造
在建造石水埗头中,必须按族规为准则建造,绝不能越“雷池”!
族规规定:“祠为大、堂居二、里占三、墩为小”。意为:祠堂前的石水埗头规模最大 ;第儿的是誉名为“堂”(村落名)——如新星洛社的“叙伦堂”、罗江的“五槐堂”等;第三是“里”,如上升“仁和里”,“三财里”等;规模最小的是墩。
围墩石水埗头建成后,必于埗头“左边”立“河神”石碑,两旁抒写“磐石永固饮水思源”,供村人上香祈拜,构成“左青龙”、“右白虎(土地公)”之态,并于埗头两旁各种一行柳花树,象征围墩“水清人明”。几百年来,石水埗头负重为民,功不可没。
附件:
相关稿件: